
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大家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度也逐步提高。健身项目也是多种多样,今天《中国纪录》新媒体采访了武汉市袁氏飞叉代表、传承人袁明新。现在就让他给大家介绍一个鲜为人知的项目——飞叉。现年近70的袁氏飞叉传承人袁明新,出生于1951年1月23日,身体看起来健硕硬朗。他跟我们介绍,飞叉起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,已有近1500年历史,为少林一代禅宗初祖达摩所创,是十八种兵器中最难练的兵器。不仅可以强筋壮骨,还可以娱乐身心、解压消疲,同时还有很强的观常性。
经千年的演变与发展,飞叉表演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用于现代舞台表演的,表演所用飞叉轻(一般不超过5斤),动作难度小。另一类飞叉技艺则保持了创立初期的原汁原味并略有创新。袁氏飞叉就属于后者,所用的飞叉有五种不同的重量,从轻到重依次为6斤,12斤、20斤、28斤和38斤,装有响铃的钢质飞又在身上翻转自如,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。重量轻的飞叉适合舞台表演,而使用较重(20斤以上)的飞叉,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飞叉技艺的重要特征。重飞叉的练习能使人强筋壮骨、增加关节灵活度、增加骨质密度、提高抗摔打能力,还能强心健肺,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规赏性。袁氏飞叉是一项集武术、杂技和民俗表演于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技艺。袁明新自幼热爱武术,11岁开始师从林振飞老师学习飞叉技艺,后因工作和身体原因暂收起,直到他53岁退休两年后才重新拿起飞叉,并取得了飞速的进步,先后习得了12个套路动作并在继承中创新了8个套路。
除了研习飞叉技艺外,袁老师还曾师从金燕子老师学过轻功,李铁头老师学过铁头功,张寿山老师学过洪门拳术,耿霞光老师学过形意太极拳术,徐春华老师混元气功术。近几年,由于飞叉技艺为越来越多的社区群众所喜爱,很多人慕名来跟随袁师傅学习,现全国各地有徒弟200余人。为了把飞叉这个非遗项目了传承下去,袁师傅希望能够将全国各地飞叉艺人的动作汇集、整理成书,并配上动作视频,留给后人研习。
他也希望能开办一个飞叉艺术团,就可以集中展示、汇集、交流飞叉技艺,让更多人了解它、喜欢它、传承它。